首页  党建信息  组织发展  宣传教育  作风廉政  教工之家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风廉政 > 正文

坚持党的领导 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17-01-31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近年来,四川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坚持分类调研、分类施策,系统谋划推进农村基层、产业园区、社会组织、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城镇社区、党政机关等7个领域党的建设,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

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党的建设历来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当前,我们党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来谋划推进,以党的建设科学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四川省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鲜明提出“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大抓基层、打牢基础,助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但也要看到,四川正处于决战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给基层治理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党的建设的独特优势,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四川省委认为,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建立清晰的目标引领体系、科学的工作指导体系、有效的话语体系,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力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推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凝聚共识、健全组织、争取人心,厚植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拓展党的建设的内涵,推动思维观念、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委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新型基层治理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四个体系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总体框架是“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四个体系”,即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以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为主要内容,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引领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基层治理的主线,组织动员体系是基础,管理运行体系是关键,引领服务体系是重点,权责约束体系是保障,它们共同构成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确保党始终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原则,这一点必须鲜明体现在基层治理中。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中,我们从制度安排上保证党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一是把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法定化。按照党章党规和国家法律规定,结合各领域实际,以法定形式逐一明确党组织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地位。比如,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在社会组织登记成立时指导其建立党组织,在年检年审、等级评估时把党建工作作为评价指标。二是把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内涵具体化。对各领域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增强党组织核心作用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解决党组织核心作用笼统化问题。比如,明确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三是把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制度化。各领域都健全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规定各类党组织参与决策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党组织核心作用落地落实。比如,在国有企业,明确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

着力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基层治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于组织。我们在推进基层治理中,坚持一手抓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党的组织全覆盖;一手抓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发挥,让党组织大力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整合各方资源参与基层治理。一是在人口流动和组织形态变化中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管理层级、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大力推进各领域党组织扩大覆盖面。比如,在产业园区构建园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基层党组织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在社区推进党组织进商务楼宇、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建立网格党小组、楼院党小组、功能党组织。二是在社会主体的利益分化中提升党组织的整合功能。在社会深刻转型和变迁的大背景下,注重通过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来有效整合社会群体,依托党的组织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将社会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把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体凝聚起来,增强党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协调利益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三是在突出价值引领中增强党组织动员能力。在各领域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宣传教育,引导社会思潮、构建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凝聚信念共识、制度共识、政策共识。

着力构建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把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依法治理。坚持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用法治规范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又使社会充满活力。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针对一些领域管理体制落后问题,探索建立与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着力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比如,在社会组织中建设社会组织工委、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社会组织党组织,形成纵向贯通的领导和指导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对各领域治理主体之间的职责边界和事权划分作出明确规定,构建权力分配合理、职责清晰明确、高效协调运行的机制,解决基层治理中“缺位”“越位”“错位”问题。比如,在国有企业厘清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建立党委发挥核心作用、董事会依法决策、经营层自主经营、监事会照章监督、职代会民主管理监督的公司治理机制。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着眼于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建设多元主体合作、多种方式并举、多类资源联动的共治体系,形成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治理格局。比如,在社区建立党组织领导、基层自治、区域共建共享、法治德治结合的共治体系,运用多种手段和力量推进社区治理。四是建立完备有力的法治保障。用法治规范用权行为、规范组织活动、规范社会秩序,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完善村规民约、市民公约、行业章程、团体章程,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促进各领域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着力构建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抓住真实的民意、提供精准的服务,才能给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新形势下,群众需求个性化、行业领域差异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特点日益突出,服务群众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必须大力开展精准服务,回应好不同群众的诉求。一是健全服务体系与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精准对接。分级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健全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行基层干部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促进党组织服务触角向广度拓展、服务效能向优质提升。二是联系服务群众与凝聚党心民心精准对接。在各行业广泛开展“共产党员示范行动”,在机关开展“走基层”“双报到”活动,在农村完善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结对帮扶制度,在社区开展“双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基层干部带好头,让基层党组织服好务,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三是引领社会组织发展与传导党的执政理念精准对接。面对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态势,把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把社会组织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引导社会组织在服务中传导党的执政理念,让社会组织成为党在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资源。

着力构建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压紧压实治理主体责任。权与责的关系是从严治党中极为重要的一对关系。我们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健全权责约束体系,督促治理主体守土负责,提高基层治理实效。一是推行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在各领域普遍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逐一明确基层党组织、行政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二是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完善市县和乡镇党委工作运行规则,推行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制度,建立领导班子重大决策全程纪实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领域党组织实际,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指标,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健全考核问责办法,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治理责任考评和追责机制。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2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保留所有权利。苏ICP备15049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