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教研室是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中最基层的组织,教研室建设是学校各项教学建设工作的基础,在教学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优化基础部体育部教学管理机制,强化教研室在教学环节中的功能,发挥教研室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特制定基础部体育部规范化教研室建设标准。
一、基本原则
加强规范化教研室建设,要本着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师资水平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带动教研室建设的全面进步。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规范化教研室建设,进一步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管理与质量保证等方面形成统一的规范,使教研室工作趋于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基本建设水平,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
三、主要任务
规范化教研室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明确建设规范
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按照满足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条件,做好办公设备、教学资料的规划与设计,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人员的管理和配备,开展教研室工作规范化建设,明确教研室主任及成员岗位职责,建立各项工作流程,实施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教研室管理
建设规范化教研室要实行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实行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并进一步强化教研室工作职责,包括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教师岗位职责。同时要根据规范化建设的原则及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研室的学期、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建设规划,要建立健全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履行档案管理的规定,实现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工作、课程建设需要,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订本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个人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行学习,做好骨干教师培养及教学梯队建设工作,逐步做到教师梯队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化。教研室要争取条件,培养出本课程的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和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教学与科研工作和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加强外聘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提高教学能力。
4、规范教学环节
按照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要求,根据各学期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落实课程教学及其它各项教学任务;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加强集体备课;按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教材的预订工作;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抓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严格规范教学要求;做好课程及教学环节考核和成绩记录,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做好考试的命题、阅卷、归档和试卷分析工作。
5、搞好教学基本建设
紧紧围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突出教研重点,强化“教”与“研”两项职能,发挥教研室集体的作用。进行经常性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加强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标准、方式的集体研究;鼓励参加各类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不断提高教材编写和选用质量。
6、探索教学改革
积极开展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在统一教学大纲、目的要求的基础上,大力提倡个性化教学。
7、监测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教研室的首要工作,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的体现。教研室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重要、最直接的环节,教研室应定期对本教研室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教研室根据教学良性发展的需要,应建立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并且实行教研室主任评教工作,有利于教研室主任及时了解本教研室教师的任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8、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结合教师专业特点,选择科研课题、制订科研计划,积极争取市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及横向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报告会。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及教改立项课题的研究,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9、规范档案建设
按照教学文件资料保存目录,收集、整理应归档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材料及会议记录规范齐全;教材使用、校本教材建设有资料;学期开课明细清晰准确;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过程记录填写规范、完善;教学进程变动、调课经过批准,填写规范;考试试卷、试卷分析等规范存档。教研活动定期开展,主题明确,记录完整;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等活动记录齐全。
10、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研室教师试讲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计划与总结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附件1规范教研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基础部体育部
2020年11月10日